全文个人考据,支持不同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义之财》中提到,哥伦比亚的独立战争中伍德洛曾经因桥夹的决定导致被俘,被关进了柯略斯营,在营中遭到了非人的待遇。
“战俘”与政治、人权高度关联,《明日方舟》中剧情中涉及许多战争,了解一定的战俘历史有助于理解方舟世界观。
在古代时期,对于绝大多数地区战败者的命运是遭受杀戮或者沦为奴隶,而被释放则属例外情形。
在欧洲,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并随着奴隶制度的消灭,他们虽然不再被杀害或作为奴隶,但仍常常被当做罪犯对待或作为个人复仇的对象。这一时期他们被视为处于俘获他们的军队或俘获他们的士兵个人的支配之下,俘获者可用索取赎金的办法从俘虏身上牟利。
战俘的概念出现在17世纪末”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之后。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日益广泛流传,主张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尊重人格。17到18世纪思想家们的学说使得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达到鼎盛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等关于人权的国内法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战俘待遇应予人道主义化的主张,才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补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都认为,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战争法给予交战国对待敌方被俘者的惟一特权是阻止他们继续参战。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说:“战争决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之中,个人与个人决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地成为仇敌的;他们决不是作为国家的成员,而只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才成为仇敌的。” 他又说:“战争的目的既是摧毁敌国,人们就有权杀死对方的保卫者,只要他们手里还有武器;可是一旦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不再是敌人或者敌人的工具时,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而别人对他们就不再有生杀之权。”
这时,人们开始认为,俘获敌人应该只是为了防止他们回到他们的部队再参加作战的一种方式,对他们的拘禁,在原则上应该有别于对罪犯的监禁。
然而直到19世纪末,关于战俘待遇的规则长时期都属于习惯法。这些规则往往包含在一些双边条约或国内法的某些条款之中(第一个内容涉及保护战俘的双边条约是1785年美国与普鲁士签订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战俘待遇从习惯国际法被编纂为具有多边条约形式的成文法。
1899年海牙第二公约和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都明确了“战俘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
1929年7月的《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进一步加强了对战俘的保护,强调战俘应“在任何时”都应受到人道待遇,并增加了应对战俘在精神上和人身方面加以保护等内容。
在全世界经过二战摧残后,于1949年签署了日内瓦四公约。
1977年签订了第一附加议定书与第二附加议定书,扩大了适用战俘待遇的范围。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双方对待敌军战俘方式的差异,既反映出双方对战争性质的不同理解,也暗含了其对美国革命合法性的激烈争论。
战争初期(1775年),英国官方宣布北美殖民地爆发”叛乱”,北美殖民地的革命者界定为反叛者,理应被绞死。在英国看来,如果赋予了被俘美利坚人的战俘身份,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这场“反叛”的合法性以及新兴美国的“独立主权”。因此在战争期间,基于对战争性质和战俘身份的认知,英国将士及雇佣兵,常怀着强烈敌意用残忍血腥的手段杀害美利坚人。美利坚战俘即使逃过了场上杀身之祸,之后不论是在战俘营,还是在监狱船中,其被俘经历却让他们生不如死。
而在北美革命者的眼中,独立战争是捍卫自身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的一项合法性事业,是实现政治独立和权利自由的正当手段。1776年,大陆会议率先制定了战俘待遇规范,并在报纸上公开,该规范一方面界定了敌军战俘,另一方面提出在战争中给予敌军战俘人道待遇,以此希望在战俘待遇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
在善待战俘的同时,革命者也常常动用各种宣传手段(难免有失偏颇),一边宣传北美殖民地对英国和黑森雇佣军战俘采取了较为仁慈的宽恕政策,对比宣传英国对待美利坚战俘的“野蛮与残酷”。 通过美战俘宣传让英国“野蛮的他者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树立美国正面的国家形象,不仅强化了自身的同质性,也推动了美利坚人国族认同感的发展。
随着战俘问题越发严峻,英国也出台了针对被俘美利坚人的法令,各项法律,大多数时间美利坚战俘的身份更多地介于”反叛者”和正式战俘之间。直到1782 年3 月25 日英国议会颁布法案“承认被俘美利坚人为正式战俘“。
首先说一句《明日方舟》作为12+游戏,剧情上呈现的没有过于黑深残,不可能出现大量反人道的剧情。
但是方舟“末世”与“黑暗”世界观下的各方势力都很少真正关注人权(严重怀疑方舟世界未发生文艺复兴,思想上从未去关注“人”本身),加上其中不少的战争涉及复杂的种族矛盾、政治冲突,其中提到的大部分战俘待遇极差,甚至没被当场杀死算幸运。
很显然原型是独立战争中臭名昭著的的英国战俘营与监狱船(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了解“泽西号”)。如果遵照现实,无论伍德洛、鲁伯特等人看法,在维多利亚看来他们就是“叛乱帮凶”。
剧中提到号角的存活的原因,一大部分归功于间谍阿赫茉妮,以她的贵族身份做政治筹码,而普通的士兵则遭到了残忍迫害。
通过官方含蓄的描述可猜测,绝大多数萨卡兹对待战俘可以说是残忍被萨卡兹俘虏的士兵能否存活,更多考虑的是士兵是否有存活的价值。萨卡兹与其他种族万年仇恨,对替他种族怀着极大敌意,加上萨卡兹常年冷血无情的生存环境,聚集在伦蒂尼姆的萨卡兹军团可以说是一支极度排外的复仇军团。加上还有以血魔大君为首的“战犯”犯下种种暴行,随着剧情发展萨卡兹与其他种族矛盾也将持续上升。
在泰拉这片思想、政治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大地上,年轻文明在慢慢进步。在战俘上问题,在我看来问题来源于源石问题使各国漠视感染者生命,进而忽视底层人民群众,最后忽视了对人权的思考。希望拉特兰教宗的构想得以实现,或许泰拉大地最需要一场思想解放,需要有更多政权组织去关注大地上那些受苦受难“具体的人”。
参考文献及网站:
1、略论国际法上的战俘待遇
王可菊
2、美国独立战争中围绕美利坚战俘的宣传及其历史意义
张慕智
3、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
作者:罗超
4、The Making of Prisoners of War: Rituals of Surrender in 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1776-1783
•Daniel Krebs
/item/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