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但由于生于乱世,遭遇旱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和兄弟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四处流浪。在25岁时,他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此后他的命运得到了完全改变。1368年,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并定国号为大明,明朝从此时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朱元璋建国的经历虽然励志,甚至可以称为后世美谈,但他的后代却却不争气,导致明朝不到300年便灭亡了。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国得益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而走向覆灭也是因为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带着自己的起义大军一路攻打至都城,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在大明灭亡前的24个小时,发生了两件怪异的事情,这两件事件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崇祯皇帝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那么,这两件怪事究竟是什么呢?
明朝自中晚期开始陷入衰落,掌权皇帝不作为,百姓遇到旱灾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朝廷也无力向他们提供救援。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民起义的频繁,如果当时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就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反抗朝廷。这表明,当时的人民已经对大明朝失去了信任。
李自成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起义军,并因为许多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求生而导致农民起义队伍不断壮大。面对这些起义军,大明朝的皇帝并没有在意,认为他们只是一群手持锄头、缺乏见识的人,聚集在一起无法成大事,因此没有派军队去镇压。此外,当时朝廷正在处理满人反叛的外患,精力有限,也无法考虑到农民起义。
正是因为大明王朝的忽视,农民起义才得以越来越壮大。当朝廷开始重视并试图以武力镇压时,已经为时已晚。李自成趁机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队伍,并在觉得自己有对抗朝廷并有极大机会取胜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攻入都城。
在距离夺取大明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李自成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放弃攻打皇宫,并向当时在位的崇祯皇帝表示降服。考虑到李自成当时的势力,崇祯皇帝手下的兵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李自成想要突破皇宫的大门非常容易。如果进入皇宫,李自成就可以成为自己的皇帝。只要他愿意,一声令下,宫门就会被攻破。
然而,在距离成功仅一步的时候,李自成却选择了放弃。他甚至还对崇祯皇帝做出了承诺,只要崇祯能够满足自己的一些条件,他愿意拥护大明,并尽自己所能消灭其他的起义大军。李自成的这一选择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明明可以成为九五之尊,却选择了为人臣子。更奇怪的是,当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的投降时,他选择了拒绝。简而言之,他不接受李自成的投诚,也不需要他的拥护。如果李自成想攻进皇宫,崇祯皇帝会奉陪到底。
如果当时崇祯皇帝手下兵强马壮,有着与农民起义军对抗的实力,那么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在那个关键时刻,崇祯已经无法自保,李自成想要夺取他的位置,轻而易举。在这种危难时刻,李自成给了他一个活命并保全朝廷的机会,然而崇祯皇帝却选择了放弃。这个选择令人难以理解,彻底摧毁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在崇祯皇帝拒绝他之后,李自成立即出兵攻打皇宫。没过多久,宫门被攻破,明朝终结了自己276年的历史。
而崇祯皇帝在灭国后也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煤山自缢而亡。在其死后,世人对他当时的选择非常的不解,一是拒绝了李自成的投降,二是明知自己敌不过农民起义军,却仍死守皇宫。
虽然当时明朝的气数已尽,但崇祯皇帝若是想带着家眷逃出皇宫也不是难事儿。慈禧和光绪当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时,尚且还能弃宫逃命,崇祯皇帝又有何不能呢?可他不仅没有逃亡,反而命令自己的嫔妃自杀,让自己的皇后自尽,甚至还亲手砍杀了自己的两个女儿。
都说虎毒不食子,在危难当头,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想办法保全妻女的性命,甚至还自己动手杀了他们。这种伤害至亲的做法放在现在很难让人理解。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出宫门保住性命,万一以后会有光复大明的机会呢?
如果崇祯皇帝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亦或是提前带着家眷逃出了皇宫,那么在历史上有关大明王朝的记载可能将会被改写,或许明朝不会仅仅只有276年的历史。
崇祯皇帝的决定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他的选择是合乎逻辑的。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体现出为人君主的骨气,坚决拒绝投降和逃亡。或许他早已意识到大明朝气数已尽,不愿成为李自成的傀儡或在逃亡中失去家人和掌控。后世对于他的决定难以理解,可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当时崇祯皇帝处境的共情。
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他的选择并不重要,因为清军不久之后就攻入了山海关,李自成也很快就身亡了。明朝的命运已经注定,无论崇祯皇帝如何选择,都无法改变清朝接替明朝的现实。在历史里,成王败寇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明朝的皇帝们能够早些时候采取行动,也许他们就能够挽救老祖宗所创立的基业。
标签: